登录 你好 | 注册 注销

中文|English
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新闻动态

中国船政文化城——“这里是法国历史记忆的‘油田’”

发布时间:2024-05-13 17:10

  

    春日的闽江口,江水波澜不惊。靠山面江,闽江之畔,罗星塔下,始建于158年前的中国船政,如今依然闪耀东南,传颂中法百年交流史。   
    5月5日,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《费加罗报》发表题为《传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》的署名文章。文章中提别提到,“150多年前,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”。 

   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,昔日里的造船仓库,如今已成为集纳船政记忆的“百宝箱”。
一楼展厅右侧,一台近160年前诞生的法式机械,被岁月染上黝黑的底色。



    “名为插床,也叫直刨床,用来切削机床,可谓‘制器之器’,是近代工业的‘母机’。”福建船政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陈悦,还记得5年前让老插床从福建三明重返船政的情景,“上有法语铭文‘米卢斯杜克1867’,表明是船政首批进口的法国机械之一,是中法百年交流的历史见证”。

    数十年深耕近代海军史,船政史是陈悦绕不开的研究重点。

    “1866年,心存救亡图强梦想的中国人,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,建船厂、造兵舰、制飞机、办学堂、引人才、兴海军,这里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自强之道的前沿阵地。”
 
    背负变革使命的船政,在中国历史上创下多项“第一”: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学校;培育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海军舰队;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舰船工业基地;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自造钢甲舰;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船用蒸汽机、首架水上双翼甲型教练机;培养了严复、詹天佑、高鲁、魏瀚、罗丰禄、陈季同、邓世昌、萨镇冰等一大批近代科技、军事、外交、教育及社会科学人才,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  
    “记忆之地,也是法国历史记忆的‘油田’。”这是法国友人、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学者魏延年对于船政的精辟概括。年逾八旬的魏延年,长期研究法中交流史尤其是船政史。


    
    “在这里诞生了很多法中交流的第一:第一个精致的现代化学堂,第一所用法语授课的学校,第一部法国小说中译本《茶花女》在这里完成。船政首任正监督日意格也是法国人,协助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船政,从法国引入近代机械和工程人员,老插床便是其中之一。”

    “习近平同志的高瞻远瞩,为我们保留下了这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”曾任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的谢作民,手指厂区遗址,感触颇深。1997年4月,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,到脱胎于福州船政的马尾船厂调研。彼时江滨大道修建在即,计划取道马尾船厂厂区,不仅影响生产布局,而且可能对百年遗存造成破坏。习近平了解后,提出采用高架桥的方式,从船厂上空通过,最终把对厂区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
    如今,马尾造船厂已在2016年整体搬迁到福州粗芦岛,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,同时船政原址得以整体活态保护,成为中国船政文化城。



    行走园区内,中法交流的历史印记不时映入眼帘——红砖墙体、青石压檐,建于1867年的轮机车间由法国工程师设计,采用现代工业车间的桁架结构,是中国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的诞生地;轮机车间楼上,专攻船舶图算设计的绘事院,是典型的法式装修风格,从这里走出了数十位近代船舶设计师……

    诞生于百年船政的中法两国人民友谊,跨越历史延续至今。2014年,时任法国外长洛朗·法比尤斯及法国旗帜基金会主席马尚·贝莱女士,参观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轮机车间。法比尤斯有感日意格在法中交往中的贡献,将一尊日意格塑像送给福州市政府,塑像被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收藏并展示。



    “我的家乡福州马尾,这里榕树满城,这里盛产船材、以海为业……”去年底,全国首部海洋强国主题的多维体验剧《最忆船政》,在昔日的机修车间内上演。魏延年再度来华并观看演出。这一次,他带来了两个喜讯:完成了日意格日记全文的梳理,还和中方学者携手完成了对日意格回忆性著作《福州兵工厂》的翻译。

  “我们准备成立‘日意格之友’民间协会,广泛联络当年法籍人士后裔和留法学生后裔,传承百年交流史,促进新时代中法合作。”船政首批留法毕业生魏瀚的曾孙魏晖,眼下在福州忙碌协会筹备事宜,获得多个部门的支持。
    春日暖阳下,中国船政文化城东侧施工正酣,一条宽阔的下穿通道已投入使用,昔日被高架桥分割为东西两部分的园区,如今重新连为一体。

    “中国船政文化城以规划先行,继续以船政遗迹保护、文化展示为重点,将建设近代工业大博物馆群,向全世界讲好中外交流的故事。”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江远说。
  
     来源:人民日报

附件: